南师大藏着两万头脊椎动物标本,60多年前渔民捕获的“怪鱼”竟是白鱀豚

浏览:

南师大藏着两万头脊椎动物标本,60多年前渔民捕获的“怪鱼”竟是白鱀豚

南师大藏着两万头脊椎动物标本,60多年前渔民捕获的“怪鱼”竟是白鱀豚

 

濒临灭绝的“水中大熊猫”白鱀豚、生命周期很短的蜉蝣、从澳洲而来的企鹅、生活习性各不相同的鼠类……在南京师范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中,有一座珍稀动物标本馆。这座我省面积最大、品种最全、数量最多的动物标本馆,仅脊椎类的标本就有两万头,很多珍贵标本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
 

 

500种蜉蝣标本,国内最全

 

南师大珍稀动物标本馆位于仙林校区生科院内。标本馆分为室内、室外两个部分。一踏入室内,温度明显降低,空气中漂来一股福尔马林药水的味道。一楼陈列有华南虎、非洲狮等哺乳动物和白天鹅、秃鹫、孔雀等鸟类,标本全都模拟动物自然的动作和神态制成,十分生动。

 

二楼陈列着大量水生哺乳动物的标本,最中间的展台上卧着几条巨大的“鱼”,它们身体呈纺锤型,喙又狭又长,呈暗黑色。“这是我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白鱀豚,也称‘水中大熊猫’。”讲解员、生科院研究生罗娟艳介绍,白鱀豚是一种产在长江中的珍贵哺乳动物,国内只有少数的标本馆存放,该馆数量最多,整头的白鱀豚加上零散的骨头,总共接近5头。

 

南师大生科院副院长、博物馆馆长周长发教授说,这座博物馆里的很多标本都非常珍贵,比如蜉蝣。小编看到,蜉蝣体长只有1-2厘米,存放在小小的标本瓶子里。

 

蜉蝣是朝生暮死的昆虫,生存周期非常短,像蜻蜓一样从水里羽化出来之后,不吃不喝。“南师大生科院的科研组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,目前标本馆保存的蜉蝣标本大概有500种,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的蜉蝣种类,是国内最为齐全的。”他说。

 

 

南京渔民捕获“怪鱼”,生科院老师都没见过

 

标本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。“1952年通过院系调整,中央大学、金陵女子学院、金陵大学组成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科,后来东吴大学生物系并入了南师大生物科。如今标本馆有1/3的展品都是由这几个学校的标本传承下来的。”周长发介绍,很多珍贵标本的得来都有一段故事。

 

1956年12月,南京郊区的渔民在江中捕获一条长1.5米的“怪鱼”,几个青年渔民打电话给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,问他们要不要。生物系青年教师李悦民等马上用手推车把它拉了回来。经大家辨认,这是一种没有见过的海豚,教师们将其制成标本。

 

硕大的标本陈列在生物系的一个房间里。当时谁也没想到对它做进一步的研究,直到第二年,周开亚教授从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考察回来,得知标本来自南京附近的江中,他产生了极大兴趣,经过仔细研究,才发现这是稀有的淡水豚白鱀豚。

 

标本馆内保存的一套21种鼠类的标本,由南京医科大学一位教授捐赠。“南京医科大学的胡介堂教授专门研究集中在鼠类身上的寄生虫、流行病,他一辈子研究的过程中制作、积累和保存了各种各样的鼠类标本,舍不得扔掉,但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展出的地方。”周长生介绍,胡教授去世之后,他家人来这里参观了几次,觉得这里最合适。

 

 

标本是实物依据,研究后有了很多新发现

 

周长发说,标本是无价的,有的标本有文物价值,有的标本有科研价值,它是生物鉴定和分类的实物的依据,是物种存在的一个证据。南师的老师利用标本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。

 

周长发他和团队在紫金山野外采集蜉蝣标本,将其带回研究后,发现了南京独有的新的蜉蝣目昆虫,它的体长尽管只有7毫米左右,但独特的鳃表明,它是一种新的蜉蝣演化方向。

 

通过研究标本,他还在国内发现了新蜉科中的颊突新蜉,并和其研究同伴建立了蜉蝣里最原始、最古老的种类古丝蜉科。而此前学术界认为,颊突新蜉只分布在美洲和欧洲,这样一来,曾经学术界关于蜉蝣演化、起源、进化的假说全部都要被重新构建。

 

周开亚在确认标本是白鱀豚后经过进一步探索,最终在充分的证据面前得出结论——白鱀豚的分布,应由洞庭湖及其附近的长江中游,向东扩展到南京—上海附近的长江下游。而在此之前,国内外所有脊椎动物学文献及参考书中都认为,白鱀豚的分布仅限于洞庭湖及其附近的长江中游。后来,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通过走访调查,又将白鱀豚在长江的分布范围西限向西推进200公里以上,直至湖北省的枝城。

 


内容来源: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 谈洁  实习生 张璐

图片来源:通讯员 楠师萱 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 谈洁 

编辑:王捷青 

扫描二维码关注浮云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