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又宅又丧”,你是这样的95后吗?

浏览:
 最近 #95后又宅又丧# 的话题在网络上火起来了,95后还自己给自己安上了这样的标签:“肥宅、秃头、社畜、凉了……”,那么,你身边的95后又是怎么样的呢?


 

“什么时候发现自己不是小孩了”“当个成年人有多惨”……近日,关于95后的一系列的在话题的讨论持续加热,

 

到现在为止,绝大部分生于1995年的人已经过完了自己的23岁生日,走在了人生转折的关键阶段。对于他们的现状描述,可能是——

 

此时的他们正处在一个暧昧不明的人生阶段:


一边拼命赚钱,一边穷得要死;一边哀叹找不到对象,一边又觉得还是手机比较好玩;一边嘲笑自己曾经的中二理想,一边暗戳戳地保留了它们;一边感慨着自己日益稀疏的发量,一边对“被小学生喊叔叔/阿姨”这种事耿耿于怀;一边自诩已经是个“社会人”了,一边时不时因为写出论文味儿的文案被上司在业务大群里@。

 

 

“又宅又丧”,是你吗?

 

第一批95后已经被贴上了“又宅又丧”的标签,这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吗?

 

 

有一种宅,叫哪儿也不想去,谁也不想搭理,连句话都不想说。


有一种丧,叫爱谁谁吧,我就这样,余生瞎过吧。


有的95后还是懵懵懂懂,前脚刚踏入社会,后脚还在象牙塔里挣扎不愿挣脱。

 


 

“又宅又丧”,为什么?

 

近年来,“丧文化”“宅文化”等亚文化观点在一些“95后”的年轻人中较为流行。

 

“宅文化”指一种对于私人空间,专注精神追求和独立,以消费文化的一定发展水平为前提而出现的新文化。对于刚走出校园,初入职场的大部分95后来说,在一定程度上的这样的宅也对心理有益。可以远离繁琐的工作,远离严格的领导,巧妙回避任何会让自己情绪崩溃的事和人。95后把“宅”当做对自己的犒劳,因为他们明白,只有今天舒服的“宅”才有明天的“元气满满”。

 

“丧文化”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、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、文字或图画,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。但95后的“丧”绝非一丧到底,即使持续性的混吃等死,但也会间歇性的踌躇满志,前一晚“人间不值得”,但第二天也会“今天也要加油鸭”。

 

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室副主任田丰认为,95后既“宅”又“丧”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机遇的减少。而年轻一代的“丧文化”则和中等收入群体的焦虑非常接近。其实,“95后”也想努力创造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。 

 

95后为自己发声

 

喜欢的工作赚不到钱,赚得到钱的工作不喜欢。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,喜欢自己的人不喜欢。甘于现状被说不上进,为了梦想被说不现实。我们活在别人嘴里,却从未活的真实。最后以为别人嘴里的我们就是自己。

 

难道我们95后就是这样么?真的丧丧的,没有人生目标么?


 

 

罗曼·罗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,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。”

 

“宅”不可怕,“丧”不丢人,失去斗志才真正可悲。

 

 

欢迎到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!


扫描二维码关注浮云公众号